據上海恒遠生物科技前沿報道:近百年來,基于抗體的免疫療法與基于化學藥物的化學療法,一直是臨床上癌癥治療的兩大治療策略。傳統小分子藥物指針對大眾常見病的化學口服藥物,曾是支撐制藥工業的主打產品;抗體等生物大分子藥物選擇性好、脫靶副作用少見、除了物質外還有工藝、純化的多層保護優勢,成了制藥工業新時代的“*”。
在過去,藥企研發小分子藥物,通過修改官能團就可以測試藥物活性,人們為了不用打針傾向于選擇小分子(化學)藥物較好;而現在許多單抗對腫瘤的治療效果要比一些小分子抗腫瘤藥物要好,至少不用在殺死腫瘤細胞前殺死病人。
不過我們也需要正視:小分子是通過化學合成的,可以很輕易地進入細胞內部達到目標靶點,缺點是并不能與所有的靶點結合;生物制劑,尤其是單克隆抗體等大分子,只要目標是在細胞的表面,一般可靶向到任何目標,因此很受歡迎,缺點是不易透過,且多數情況下需要注射。因此,將“小分子”安插在“大分子”的翅膀上形成的抗體-藥物偶聯劑(ADCs)彌補了二者的不足,成為了制藥產業下一個爭奪的制高點。
市場調研公司Research & Markets發布的一份新報告,未來10年,抗體-藥物偶聯劑(ADCs)市場將經歷飛速發展。ADCs藥物的開發涉及:藥物靶點的篩選,重組抗體的制備、“連接物”技術開發以及高細胞毒性化合物的優化。
ADCs藥物由重組抗體、化學藥物及“連接物”(Linker)共同構成。
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家和連續創業者Greg Verdine教授經過數10年的行業浸潤發現,無論是號稱要解決何種關鍵問題的生物公司,其中大部分想做藥物靶點的企業都跳出了現有技術范疇。
Greg Verdine教授列舉了7家不同的企業,其中 Aileron Therapeutics、Warp Drive Bio和WaVe Life Sciences公司都是在采用不同的方法來發現藥物靶點,以及另一家鬼鬼祟祟的創業公司Fog Pharmaceuticals也加入了這個陣營。據了解,Fog Pharma正在開發一種新分子實體,叫做“細胞滲透迷你蛋白”(cell penetrating mini proteins),該物質結合了小分子和生物制劑的雙重屬性。
Warp Drive Bio公司的小分子“輔助受體”的靶標平臺
無論是小分子還是生物制劑(大分子),其在藥物開發中的限制是重大的。現已發現的小分子和生物制劑在結構上的吻合度僅20%左右,遠不及很多疾病治療的靶標要求。幸運的是,越來越多地公司參與到了將小分子和大分子相結合進行研究,像Aileron、Ensemble Therapeutics以及Bicycle Therapeutics等公司。
然而,新藥的研發過程需要歷經數十年,例如早在1998年發現的RNAi也只是在近幾年被授予了藥物。在Verdine教授看來,在未來的10年里,將有革命性發現,讓我們重新審視“類藥物”結構,他希望“細胞滲透迷你蛋白”可以改寫這一規則;且天然大分子以及天然大分子的改良和改性是醫藥工業未來幾十年zui顯著的增長點。上海恒遠生物助力科研,一起攜手科研單位創新產品。完善科技。